转以前博文时居然发现N年前就写过“病中”,不过是首诗
年少未曾经风雨
蹉跎却留老病身
伤心只是寻常事
辜负长安一片灯
2006-7-6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tigerchamp at 163.com
转以前博文时居然发现N年前就写过“病中”,不过是首诗
年少未曾经风雨
蹉跎却留老病身
伤心只是寻常事
辜负长安一片灯
2006-7-6
公车
路边鲜花
堆满
一盆
两盆
三盆
车内摩擦
不断
我靠
你操
他妈
过节就是
挤车出汗
我看
这厮
纯属
扯淡!
2006-9-6
闻弘一大名,当在前年岁末,其时购得《李叔同说佛》一本,书中阐述佛学义理,修行法门,间杂有大师手书及子恺漫画,读来轻松恬静,一心向善,可谓开卷有益。然其时只知有弘一,不知有叔同,其遁空前事,几无所闻。昨日适逢友人提及,方知其艺术造诣,亦不在佛学之下。盖新文化运动之先驱,西学东渐之导师也,于诸艺门中,开风气之先,颇为传奇。
是夜重读大师言论,更觉亲近宜人,而书中手迹亦自成一格,圆浑内敛,朴拙天成,非大智大悟者不能为也。书中有言,吾甚爱之,曰: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大师磊落心境,可见一斑。
附诗一首,略表敬仰之情。
二十文章惊海内
六艺丛中开先声
只缘心向菩提愿
便化律宗十一僧
=========================
生平简介(网上得之,供参考。)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2006-10-20
就象一次房事,也确实是一次房事,在200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雄起,心甘情愿地被深深套牢……
没有太多的感慨,也没有预想的激动,在房子的问题上,老百姓其实没有太多选择。“让居者有其屋”,“藏富于民”这些朴实的道理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弱肉强食,不过借了“价格”的幌子。房价太高?君不见大家都象抢白菜?只能怪你自己没钱;房价要跌?君不见专家放言再涨二十年?谁叫咱北京发展快呀。举国民之力,而成暴利之私,诚可叹也!
牢骚过后,生活依旧,当年老毛也曾教导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盛需防断肠”,所以管他娘的,到时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爱咋咋地。最近一直想学习填词,正好还记得稼秆的几句,先拿来凑合一下吧:
买房事
匆匆几年又误
辛苦半生虚度
千金纵买了首付
房奴心情谁诉
2006-11-9
就象
志摩别康桥
叹一声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真的
别劝我留下
我的心
早已是
水面的月光
破碎支离
2006-11-23
网吧里面gg和mm的对话,没办法,祖先造的文字实在让人叫绝。
最欣赏这句:你衰不衰? 比较地时尚
GG:你嚎!
MM:你嚎!你在哪里?
GG:我在忘八里。你呢?
MM:我也在忘八里。
GG:你是哪里人?
MM:我是鬼州人。你呢?
GG:我是山洞人。
MM:你似男似女?
GG:我当然是难生了。你肯定是女生吧?
MM:是啊。
GG:你霉不霉?
MM:还行吧,人家都说我是大霉女。你衰不衰?
GG:还好啊,很多人都说我是大衰哥。
MM:真的呀?咱们多怜惜好不好?
GG:好呀,你的瘦鸡多少号?
MM:咱别用瘦鸡,瘦鸡多贵呀,你有球球吗?
GG:有啊。
MM:你球球多少号呀?
GG:*******,你真可爱,我很想同你奸面。
MM:慢慢来啊,虽然隔得远,也有鸡会啦.
2006-11-23
看来背还是学语言的不二法门呀。。。从网易云阅读上看的
虽说“辫子教授”辜鸿铭屡屡被自由主义者们骂成“老古董”,但在英文水平上,讥讽者们却很难望其项背。辜鸿铭10岁时就随义父布朗在苏格兰接受严格的德文和英文教育。布朗虽是英国人,但他的教法更神似中国的私塾教育——死记硬背。他要求辜鸿铭背诵《浮士德》,却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这样,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背了下来。到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之后,辜鸿铭开始了半月学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英文学习计划。天资聪明的辜鸿铭越背越快、过目不忘,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翁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此时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对辜鸿铭日后在古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九种语言文字上的建树功不可没。辜鸿铭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英语的妙法,他回答得很简单:“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这周一去参加了儿子学校的中考百日动员大会。其中有一个宣誓的环节,约二百个初三的孩子,站在操场上,由一男生一女生在前面领头,举手宣誓:“在接下来的一百天里,努力拼搏,为中考取得好成绩而奋斗!”。
接到学校通知的时候,只知道是家长会,到了才知道有动员大会,而宣誓更是始料未及。惊讶之余,不由得感叹我国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为了取得好成绩,老师,学校可谓用心良苦。看着一张张略显稚气的脸庞,我不知道这样的誓言能在他们的心里停留多久,或者激起怎样的感动。在我看来,宣誓未免有些太过隆重,而实际的效果或许并不会比父母的苦口婆心好多少。
在这之后的活动倒是多了不少的温情 — 师生一起种下一棵“理想树”,相约十年后再见。在那小树下,埋进了每位同学自己亲手写下的梦想,等待十年后的盛大开启。伴随着轻松温馨的乐曲,老师学生一一上前培土,浇水,合影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欢快而庄重。而下午四五点的阳光不温不火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给整个会场笼上了一层金色的温暖。那一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涤荡,感受到了一种纯洁的神圣。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光,沉浸在同学之间尽情的欢笑。。。
学校里要求家长写的。这年月,谁都跑不了要写作业呀。。。
我的育子梦家庭教育故事
从学校开完家长会回来,我的心里就一直想着怎样和儿子谈谈。儿子最近的成绩有些下滑,从上学期末的二十几名降到本学期中的五十多名。问他原因,总是说粗心呀,写得慢呀,作文拖后腿呀等等理由。但今天才知道,原来他们老师额外布置的一些家庭作业他基本就没写过,难怪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其实根本是题型不熟,思路不清,不会做罢了。我决定今天要跟他好好聊聊,问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
吃过晚饭,我踱到他的房间,他正坐在桌前望着一张数学试卷发呆,明显是不会做了。我决定先不步入正题。我有意激他:“怎么样,遇到难题不会做了?”“谁说的,我刚看的。”这小子有点不服。“嘿,好呀,我再过十分钟来看看。”说完我就走了,心说待会来看你怎么说。在客厅待了十分钟,心不在焉地看了会电视,瞅着时间到了,我又到他的房间,试卷上除了一个“解”字,还是一片空白,倒是旁边的一张草稿纸上横七竖八地写了些式子,显得有些凌乱。再看这小子,一手挠着头,另一只手拿着笔,身子趴在桌面上,嘴里咬着笔套,一副黔驴技穷的样子。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不由得乐了,很想数落他几句,不过我知道他自己已经得了教训,还是给他留点面子。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本正经地看了看题目,然后说:“嗯,看起来确实挺难……”“那是,要不然我能想这么久?”这小子见台阶就下,先给自己找点理由。“好吧,老爸来试试。”一听到我这么说,他立马站了起来,一边把我往椅子上拉,一边嘻皮笑脸地说:“好,好,你试试,你试试,我去喝口水。”转眼就不见了。我拿过纸笔,心说等我做出来了再收拾你!
“嘿,老爸你真行,你做出来了?怎么做的?”过了大约五分钟,当儿子从客厅回来,发现我已经把答案和解题过程写在了另一张草稿纸上。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恍然大悟地说:“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步,要不然……”我打断他的话说:“是,就差这一步,但这一步也最关键。你这一步想不到,这分你就拿不到!考试的时候可没有机会可以说‘要不然’。平常不努力学习,不多做难题,考试的时候怎么能做到举一反三呢?”听到我这么说,他似乎明白了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低着头不说话了。我问他为什么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每天都不写。他起初还不肯承认,最后他说那些都是额外的作业,老师并没说一定要写。我接着问那为什么成绩好的同学都写了,他低着头抠自己的指甲不说话。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不想写这些作业,他嗫嚅了几次,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说没关系,你说吧,我今天是来和你讨论和分析问题的,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大部分同学都不做……太难了……没时间……”他断断续续地说了这些原因。“这都不是理由!学习就应该知难而上,害怕困难能学好什么?没时间?没时间是因为你效率太低!从今往后,所有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我每天下班后检查。听见没?”我盯着他,等着他说好。他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一只手使劲捏另一只手的手指头,过了好半天,扬起头来嘟哝着说:“老师没说一定要写……”当时我气坏了,同时也失望极了,觉得这小子实在是太懒了,就这样子,别指望以后能出息了。我甩下一句“就你这样不思进取,以后能干成什么?!”气呼呼地回客厅了。
在客厅里坐了一会儿,我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开始思考如何让儿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去完成那些额外的作业。我希望自己能说服他,而不是用家长的地位强迫他。平心而论,儿子虽然算不上热爱学习,但对学习的态度还是认真的。小时候,经常因为太晚不让他写作业而哭鼻子。如果不是确实有困难,他应该不会坚持跟我唱反调的,或许我可以花点时间帮他一起来完成。想到这里,我突然有一个全新的想法——父子共学。对,父子共学,想当年我的学习成绩可不是一般的好,为什么不让它发挥点余热呢,呵呵。
我快步走向书橱,在最上层的一侧角落里找到我曾经拥有的辉煌——“三好学生”证书,拿着它们走进了儿子的房间。“知道我为什么现在还能做出你解不出的初中数学题吗?”“不知道”儿子显得有些茫然,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我把那一叠小红本交到他的手里,“自己看看吧。”我说。“有些知识不会因时间而被遗忘,就像是骑自行车,游泳,一旦你学会了,这些技能会伴随你一辈子,真正地让你受用终生。而学习则是掌握这些技能的必要过程。我以前学得好,因此也记得牢。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还能辅导你学习的原因。”儿子看着那些发黄的证书,似乎在听我说,又似乎沉浸在思考中。我接着说:“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像是搭积木,如果不能把每一层的积木都搭结实、稳固,就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儿子点点头,不过脸上仍然有些为难的情绪。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我提出了我的想法:“这样吧,我知道那些额外的作业有点难,爸爸陪你一块做,怎么样?咱们来个‘父子共学’,我每天下班回来咱们一起做,比一比,看看谁做得快!”“好啊,你陪我一起写,我说不定还能写快点。好,就这样,有些题说不定我做过,你肯定没我快,嘻嘻。”儿子显得很高兴,从椅子上站起来,拍了一下我肩膀笑着说。
就这样,从第二天起,我们开始了“父子共学”计划。不论是数学,物理,英语还是作文,只要是老师额外布置的作业,我都和儿子一起完成。有合作也有竞争,比较容易的题,我们比谁快;比较难的题,我们互相讨论,交换心得。偶尔他也偷懒,遇到难题,想一会儿不会就去喝水,其实是去偷玩我的手机游戏,然后跑回来看我做得怎样。其实我都心知肚明,告诫他要知难而上,锲而不舍;警告他如有再犯,定罚不饶,他也就收敛几天。不过说也奇怪,有时他“休息”完了回来,反倒能得点思路,常常让苦思冥想中的我豁然开朗,所以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知不觉,父子共学了快一个月,现在儿子已经不需要我总是陪他写作业了。当然,有时间不忙的时候,我还是经常去看看有没有难题我可以帮忙,而他也乐意让我当他的“家庭教师”,时不时甩几道难题让我“温故知新”。学习成绩上还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儿子每天都觉得很开心,有时虽然写作业到很晚,也不觉得很辛苦,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爸在工作之余,还和他一起“ABC”加“勾股弦”。而我也觉得很欣慰,快乐教育是我认同的理念,正和他们学校所倡导的那样:孩子需要健康而快乐地成长,这样他们的心灵才会在知识的熏陶下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父子共学也让他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在我们忙碌的时候也常常会主动地帮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儿子在学习之外的成长,我们倍感欣慰。成绩固然重要,而爱心和责任更加珍贵。而家庭正是培养爱心和责任的最佳环境。用爱去包容孩子成长路上的种种过失,用智慧去帮助孩子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本来意义吧。
记2014马年春节与天津老友北京相聚。
京津一线,双车疾如电。老友相聚携美眷,依稀昨日重现。
鸟巢雪地疯狂,地坛套圈手长,最喜大中小子,餐后共捉迷藏。
查了下词牌,平仄不对,重新修改如下:
京津一线,车似离弦箭。老友相约携美眷,昨日依稀重现。
鸟巢雪地疯狂,地坛套圈真忙,最喜大中小子,餐中你躲我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