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访谈(ZT)

看到对刘震云的访谈,觉得他说得很对,但用这个留住时间来解释为什么写小说似乎有点牵强。

附访谈录:
留住时间,是每个人的渴望

对刘震云的写作,质疑和追捧都如潮水涌动。要问“刘氏幽默”从何而来,他会告诉你,生活本身的荒谬给了他很多灵感。

问:你怎么做起小说来?

刘:我一直在想,不读不写小说死不了人,那么世界上为何会有小说?翻开书页,我看到贾宝玉、林黛玉,多少年了,他们一点都不曾老去,多少明星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忽然明白了小说的意义。留住时间,是每个作家,乃至每个人发自心底的渴望。

问:你的写作风格一直在变,什么是变化的动力呢?

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写作和艺术的认识心态在改变,这些改变的合力促成了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观念,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如果说创作道路有100里,那我才走了51里,剩下的路还很长。

“小人物”就是“大人物”

问:你笔下有很多的小人物,没有打算写一些大人物吗?

刘:我觉得他们都是“大人物”啊!人物大小要辩证来看,因为社会标准和生活标准不同。比如《一地鸡毛》中的小林,他们家的豆腐馊了比八国首脑会议更重要,所以小林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标准与所谓的大人物是不同的。我家门口有个修鞋匠,在我心中就是大人物,因为我对修鞋这种劳动很尊重,所以他在我眼中也变得很高贵。我的小说在今后还是会对这些“大人物”保持关注。

问:怎么看待你面对的争议和追捧?

刘:(笑)我心里早就磨起了茧。

问:你的其他一些作品中有很厚重的历史感,如《温故一九四二》,你怎么看待历史和真实?

刘:事实上,历史是永远无法还原的,当你去回忆历史时,真相百分之八九十已经流失了,所回忆起来的往事是人自己所想回忆的,如果说对过去还有一点可以真实地还原出来,那就是当时的心态。

刘震云

河南人,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当中学教师,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2年开始创作,代表作有《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

刘震云自我点评

《一地鸡毛》:我发现,那些大街上面无表情的人,一进入菜市场却精神焕发,为了两毛钱的差额,买菜人能和菜贩子像两国交战那样互相开火,胜利一方获得的成就感不亚于八国会议上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美国。我忽然明白,在某种生活标准下,小人物也有大事件,而帝王将相那些大人物,有时也会一钱不值。

《温故一九四二》:当年黄河旱灾,300万人因此罹难,我对于这个数字最初并没有概念,但后来的感觉越来越让我震惊。300万人死去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300万人就此被人忘记了。有时遗忘比死亡更可怕。

《手机》:以前在农村,一天说不上10句话,有用的就是那10句。可现在有统计表明,一天一个人能说到4000多句话,要不就是废话,要不就是假话,这4000多句废话假话都往手机里装,手机就变成了手雷。

2008-1-18 12:16:37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